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历史名人故事

时间:2024-10-03 20:55:02
历史名人故事(集锦15篇)

历史名人故事(集锦15篇)

历史名人故事1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深感刘氏厚遇之恩,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边事,洞晓边情”,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契丹的任务。

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入的各个要道口,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办法,大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宗宝,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他们的事迹不断走入传说、故事、戏曲舞台和影视剧创作。

历史名人故事2

安禄山问梦黄幡卓

安禄山手握朝廷的兵权,屡得战功,深受唐玄宗的赏识。一天夜里,安禄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看见衣袖长得一直拖到阶下,这令他十分费解。听闻军中有一个名叫黄幡卓的人善于解梦,于是便召来为自己解析吉凶。黄幡卓听了安禄山的梦境后为其解析为:“当垂衣而治。”

又过了一天,安禄山再次找来黄幡卓为自己解梦,说自己梦见大殿窗框倒立。黄幡卓解译为“革故从新”。

两次解梦,黄幡卓的言外之意都是说“当另立天下”。于是,安禄山借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要严惩黄幡卓,黄幡卓说道:“臣当时身不由己,出于无奈。不过臣心里十分明白,安禄山不会有好结果。臣把梦重新解析一下:衣袖至阶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与‘胡’音同,安禄山系胡人,暗示他不可能得到天下也。”唐玄宗听后觉得也十分合情合理,于是便赦免了他的死罪。

历史名人故事3

众多的读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无不觉得华佗死得冤枉。神医华佗悬壶济世,不甘心被曹操一人所役使,他以妻子有恙为借口,离开曹操,曹操头疾难忍之下,欲招华佗而回,可是华佗却不肯再返许昌,曹操一怒,将华佗捉回杀之。

可是历史上的事实并非这回事,换句话来说,曹操和华佗这两辆车碰到了一起,并非曹操全责,至少华佗也得负三分之一的责任。

根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因为才气大的缘故,故此,沛国相陈珪举荐他为孝廉(相当于举人),而太尉黄婉也征召他做小官,都被华佗一一拒绝了。

华佗当时走得是以医养学之路,那种芝麻绿豆似的小官,满足不了华佗的胃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方技传》中,曾经这样写华佗: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要知道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汉代,医生是贱业,华佗因为医术高明,常被高官巨贾们召去治病,在谦卑的忍隐,万分的谨慎中,华佗早已经厌烦了这种“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生活,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这样写华佗的性格:为人性恶,难得意。

可以想见,华佗并非是一位谦和的名医,他的脾气也很乖张,时常处在求官不得,可又不得不干医生的矛盾之中。

曹操因造建始殿,挥剑砍碍事的一棵梨树,在传说中得罪了梨树神,故此得了头风病,曹操召华佗来许昌后,华佗一针便止住了他的头痛,这让曹操心中欢喜,便封了华佗一个“专视”的官,换句话来说,华佗就做了曹操的保健医生。

曹操作为一个“霸道总裁”,他得到了——当时天下最好的名医华佗,可是华佗作为医界的“精英白领”,他并没有得到他需要的官职、金钱、名誉和地位,甚至他还失去了一个当野医的自由。

华佗在曹操身边当了一阵保健医生,他觉得不快乐,也没法快乐(干不好,会被杀头,而且曹操也没太拿华佗当回事,不舍得向对敬重关羽一样对待他)华佗就以收到家书,想回家住几天为由,向曹操告假。

曹操准了华佗的假后,华佗以妻子有病为由,一直拖延时间不回许昌。

曹操曾经对手下这样说华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能治好我的病,可是他不怀好意,故意拖延,目的是挟病自重。

(《三国演义》中,华佗有让曹操服下麻沸散,然后用利斧劈开曹操的脑袋,取出曹操头风的病根风涎一说,属于小说家的言语,说法不太可信,故此在本文中,略去不提)。

头风之疾,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头痛,或者叫偏头痛,属于疑难杂症之一,很难治愈,治愈后也非常容易复发,华佗作为汉代中医界的“精英白领”,我们应该相信他是当时唯一能治疗此病的医生,可是他以病相挟,却没有得到他朝思暮想的高官。

曹操作为魏国最高的“霸道总裁”,偏不想被华佗所要挟(关羽是谁,人家是可以帮自己打江山的武将,华佗是谁,野医一名,曹操从心里就瞧不起自学成才的华佗,给他个保健医生的职位,曹操认为这都是最大的恩典了)。曹操认为,去了穿红的有挂绿的,没有了华佗,自己的头风病也一样有医生会替自己治愈,曹操不理荀彧替华佗求情,凭着心情,将囚于监狱的华佗,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处死!

……此处隐藏10132个字……>8、9 (丢三落四) ② 2,3,4,5,6,7,8,9 (缺衣少食) ③ 12345609 ( 七零八落)

④ 1,2,4,3,5,6,7,8,9 (颠三倒四) ⑤ 1+2+3+4+5 有增无减 ⑥ 333 555 (三五成群 ) ⑦ 3322 (三三两两) ⑧ 5 ,10 (一五一十 ) ⑨ 1×1=1 (一成不变) ⑩ 0=0=0(一无所有) 0=0=1(无中生有) 1/2(一分为二)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1,1,1,1,1,1 ……(独一无二)

1、

3、

5、

7、

9、

11、

13、15(天下无双)

1、

2、

4、

6、

7、

8、

9、10 (隔三差五)

1、

2、

3、

4、5 (屈指可数) 十 (纵横交错)

4、

5、

6、

8、9(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九部分:发奖品

历史名人故事13

元忠执火入墓耀门楣

北齐时期,有一个叫李元忠的人。当是他还是一介白衣,一天晚上,他突然做了一怪梦。梦见他执火炬进入了父亲的墓穴。醒来之后,他感到不吉利,于是,就找到恩师,求他解梦。老师闻听之后,言道:“此乃是大吉之兆,你执火炬进入你父亲的墓穴,此景此情不正是说‘光照先人’嘛?”果然,事后李元忠在仕途之路上,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历史名人故事14

故事二:战国策士之雄张仪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仪和苏秦。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他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的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的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可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其后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荡继位,称武王。武王自幼讨厌张仪,群臣忌妒张仪的又趁机向武王进谗言,张仪也害怕大祸迟早降临,因而用计辞掉相位,逃到了魏国。公元前310年,张仪病死。至此,一代纵横家张仪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历史名人故事15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历史名人故事(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