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集合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他专有的某种才能。见过身边天生的好嗓音走向歌剧舞台的;禀赋于沟通交流表达然后当了大学的讲师;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自学能力超强的在家里做自由职业者接各种活,舒服地宅着...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让他们特别的,是找到了自己才能所在的领域,并且持久的从事这个事情。
这部影片,也有很大的篇幅在阐述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之前伊夏家里的冲突,也基于他爸爸觉得孩子没有走上自己想象的道路。后来是因为伊夏闪闪发光的美术才能,才让这个故事有了美好的出路。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人其实是隐藏着自己才能“基因”的。原因是社会观念教育理念构建的成才之道。在这条靠谱而又限制的道路里,适合的人,走向了名校名企,不适合的,则各有各的不适合。这个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不适合的情况在现有观念里被认定是不那么成功,不那么令人自豪。然后在往后的岁月,得不到家里的支持,找不到投身的事业,慢慢地顺从,放弃,离梦想之路越来越远。这样的情况让人觉得绝望无力,行尸走肉一般每天满足着各种不是来自自己内心的期待。伊夏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是夸大了,拉大了程度,显著地呈现这种景象。
然而情况真的那么糟么?
看完影片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伊夏被尼克拯救了。不过我觉得是伊夏最初的自由发展给自己的问题留了“可解”的要素。影片中大量铺陈着他不羁的想象,各种花痴地观察着周遭,看喂食的小鸟,池塘的小鱼,水塘、狗、冰棒等等。也由他喜欢做的事情"画画“来说明他有特别的才能--他能把喜欢的事情做得很好。没错,这是我想强调的观点。人生之大障碍大抉择大出路的解决之道,其实有一个最简单又一针见血的解法--喜欢做的事。
现在应该会有各种抨击袭来。“喜欢做的事情不一定有出路”,“做喜欢的事情真的有那样的行业迎接你么?”,“小孩子就是喜欢玩天天抱着ipad这样能行?”,“我小孩就喜欢玩做饭的过家家,说要当厨师,哎,怎么办呀?”,“他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
恩,虽然大家都承认大师都是做着喜欢的事情才走向这条路的,可普通人怎么能够这样安排人生呢。
不对,普通人就是大师没有选择自己喜欢事情的初始状态。而领域里的大师,也是通过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满足对自己的期待,有着破釜沉舟的觉悟才达成的。不是真爱,怎么能做到。
好吧,如果现在想说不想成为大师而要踏实工作,有稳定收入,建立家庭慢慢变老的人生呢。当然,如果说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平稳地生活,美满的家庭让自己充满幸福感。那么其实你也在做着一件自己喜欢又很有能力的事--平衡事业和家庭,做着各种明智的选择。这样你也找到了自己想做的能力所在。
不为辩驳,而为一种积极心态,去正视自己喜欢的事物吧。天赋已定,遇到喜欢的就去做,不要停在原地,哪怕尝试一下,说不定能有新世界的展开。不要在乎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具有禀赋,甩开膀子做就是最最幸福的。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在印度,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翔,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奇思妙想和不拘一格,在他看来,成绩、虚荣,还有所谓的前途并不重要。因此,他在学校的表现一塌糊涂,还被老师和同学排挤。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一家更加严厉的寄宿学校,希望他有所好转,可是新学校给他带来的是更加机械化的严厉和残酷的体罚,他们无数次的伤害伊翔的心灵,使他变得越来越孤僻、沉默。
一天,一位新美术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叫尼康,他用自己的乐观、自由、风趣的教学风格与大家打成一片,打破了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规则,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推陈出新。很快,尼康发现伊翔不爱笑,也不快乐,于是他开始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尼康发现伊翔只是有学习障碍而已,他有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动手能力。于是尼康对症下药,他对伊翔进行特殊辅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和他成为朋友,治愈了他受伤的心灵,最终帮助他找回了自己和快乐。
影片当中演绎了伊翔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和细节。我仿佛找到了儿时的自己,调皮、贪玩、赖床、逃课;上课时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被老师罚站的窘迫;考试成绩太差,不敢把成绩单交给父母的害怕;喜爱小动物;就连吃冰淇淋吃一半掉到地上这种真切到不能再真切的画面都和我小时候惊人的相似。忍不住感慨,太像了,和我小时候太像了。我相信不止是我看到会感慨,这应该是大家都会有的反应。
在父母眼中,学习好不好在评价孩子好坏的比重中占很大一部分。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就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不走“正道”,因此,他们向孩子们传递了负能量,甚至打骂孩子,对孩子内心造成伤害,伤害孩子本来天真的品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用他们自以为是的“正道”把孩子引向下坡道,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有些孩子甚至会自残、自杀。
我非常理解这些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总是在说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会经受不了社会的激烈竞争,会无法生存,并且将这种错误想法传达给孩子,铸就了他们扭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给孩子埋下不和谐的种子,使孩子变得势利,自私、自利、自负、自卑。
片中,伊翔的爸爸,因为伊翔伪造家长签字使劲的责打他,口中还说着自己有多爱他,说伊翔有多不理解自己,非常伤心痛苦。我非常理解这个爸爸,这也是我的爸爸,许多人的爸爸。我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子,他正承受那种想要帮助孩子,却不知如何是好的挣扎与折磨。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所罗门岛上的土著们耕种土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零枯萎了。
“他需要的是一个机会,不然他会迷失。”伊翔很幸运,他迎来说出这句话的人——尼康老师,这位和善的青年美术教师以游戏的方式来辅导伊翔,并且深入伊翔的内心,与他做朋友,清理内心的垃圾。他一次一次对伊翔的不放弃,最终使伊翔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光明,也拯救了伊翔的家庭。
我也很幸运,在普贤书院,我的身边全都是尼康一样有爱心的老师,并且做着与他同样的事。在书院,我的老师、同学们帮助我成长、改变,为我带来正能量,感谢他们。
最后以影片的结束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感谢那些陪伴我们,打开我们心灵窗户的孩子、父母及老师们!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地球上的星星》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此处隐藏13624个字……启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改变不了这种功利性教育的悲剧,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尽量多关心孩子们。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尼库巴,因为地球上的小星星们都需要他们。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的是俯下身来,跟孩子一起发现问题,不要让孩子感觉那么无助,每个孩子都会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感觉到爱。
善待每一颗小星吧,从他的身上发现闪光的细胞,给予每颗小星煜煜生辉的勇气。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4看完电影,从后半段就没有停过的眼泪里回过神来,从心里心疼伊桑与尼库巴,同时也深深地为他们俩开心,更为最后人与人间同时间的共频率而震撼。
忍不住想替伊桑感谢这一趟命运旅途,若不是他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其实也算作是他特殊的看世界的视角),他也许还过着一般学生的单调生活,看着镜头里前半段伊桑在学校的各种近景远景还有那些污辱性的遭遇,仿佛是他在一所少年监狱。若不是因为他面对的这些问题,他也不会来到寄宿学校,也没有机会遇到改变他一生的尼库巴老师。同样的经历让尼库巴深刻理解小小年纪伊桑。他为他投入的时间、关心与爱汇成一条很宽广的河,全部都积聚在学校后的小小池塘,当解下心防的伊桑第一次做出划水的小飞机,感受到异于平常的掌声时,他的内心可能闪光似地发现一个新的可能性,而找回过去溜达大街上观察生动的世俗生活场景时所产生的笑容。
也许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人误解“关心”的定义,他们以为与孩子间的互动就是每天的日常,“吃了饭吗?”“你作业做完了吗?”“放学了不要到处跑早点回家把作业做了!”……如果犯了一个错,真不知为什么家长们要把它看成是天大的“罪”。电影里看到伊桑的爸爸每每大吼他时,我的内心也就像那所罗门的树,仿佛被诅咒被人期望能够枯萎,可想而知小小的伊桑在刚到寄宿学校时内心里的绝望程度。关心不是一种挑剔,并不是尖酸刻薄的话语去刺伤爱的人的心。而应该是稀释了的蜜蜂水,慢慢滋养受者的心。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看电影时我就在想,尼库巴是怎么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那一段令自己彷徨的道路的。他是以何种巨大的爱为支撑来浇灌与伊桑的关系的。要知道,这虽然是一种教育,大部分的老师却并没有能够做到尼库巴这种程度的。在这里,他已经不是单纯地以老师的身份与伊桑同成长,而是以人与人,前辈与后辈的身份在指引着伊桑,在小小的伊桑身旁,用时间、关心还有宇宙之爱滋养着他。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我们观众朋友们,才会在最后画作展现在我们眼前时,瞬间泪崩。看到伊桑的画,我想到了在《少年派》里那张有着宇宙的嘴巴,伊桑的画里仿佛也蕴藏着一个宇宙,他的“阅读障碍”让他变换了视角表达,他的画作胜过千言万语。而尼库巴希望伊桑露出灿烂笑容的温暖情感也同时在他的画作里表露无疑。
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都希望能够有人发现我们的脆弱并帮助我们,这其实并不是个奢望,只要你足够勇敢与坚持直到那个人出现。也许正是因为尼库巴足够勇敢与坚持才会遇到小伊桑,就像遇到童年时的那个没有人帮的自己,也像他一样遇到将他引入艺术之门的老师。可能在尼库巴心里的某一个地方那个幼小的自己跟着被治愈了,就好像将来的自己帮助了现在受困的自己一样。
艺术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表达人的情感了。这不失为我们不愉快时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工具,在涂涂抹抹间,所有的愁烦都消失,你进入的那个时空就会抚慰你暂时受伤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而来,我们在还没有被世间各种信息填塞时,那个简单纯洁的自己是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的。我们不要割裂与其他“星星”的联系。我们的愤怒,我们的开怀,我们心酸,我们的一切一切情绪,在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前已经有无数前辈经历,我们可以去体谅、可以去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我治愈,我们的内心里有这种力量。相信自己,地球上有无数个你自己!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在学校四月份的总结大会上,刘书记向我们推荐了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我和十一岁的儿子当晚就打开看了,140多分钟的电影,我俩用了两天时间抽空看完了。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伊夏是个有阅读障碍的男孩,字母和数字在他眼里就像在跳舞,因此他总是最后一名,大家都以为他品行极差,同学嘲笑他,老师责骂他,邻居小孩欺负他,爸爸打骂他,只有妈妈关心、呵护他。三年级留级了,成绩还是太差,没办法他被转到寄宿学校,就在他自信心即将崩溃的时候,另一个主人公尼克老师从天而降,改变了他的命运。尼克老师是个临时代课美术老师,但他不久就发现了伊夏的学习障碍,并走访他的家里了解情况,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天赋。然后采取办法:给他讲那些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名人的故事,讲自己的过去,并要求校长让自己每天单独辅导他,后来又通过一次绘画比赛,使他恢复了自信。最终尼克老师用爱感化了他。
这部影片很感人,当我看到伊夏很努力学习,却依然没有效果,被爸爸打时,我为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我看到他成功时候,紧紧拥抱老师的情景时,又为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而且尼克老师与伊夏的师生之情使我深深地感动。想想我自己,作为老师,和尼克老师相比,我对班里学习倒数的孩子,虽然没有伤他的自尊心,但是没有像尼克老师那样用心地为他树立起自信心,使他变得优秀起来。尼克老师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且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他不怕路途遥远去家访;他不顾辛苦而主动帮助伊夏;他不被身边的风气所影响。他的才能,他的爱心,他的用心都是我所望尘莫及的。
通过看这部影片,使我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的价值,它不仅是让你爱这一职业,认真工作,更主要的是用心地改变着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说的是一个叫依夏的小男孩,整天调皮捣蛋,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劲,已经读了两次三年级,却还是不知悔改,自己就读的学校已经再也无法容仍他了,尽管他的父母再三央求,也无法挽回老师的决定。他的父母很心寒,决定忍痛割爱,将他送进寄宿学校。他整天闷闷不乐,以泪洗面,认为他发亲是把他送进去折磨的,也从此不理他家人了,其实他的家人也挺难受的。
看完这部电影,感动和震撼不已!但又绝不是感动和震撼两词就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阿米尔汗饰演的那位教师太伟大了!这世上能有几个像这位教师一样能够真正开启学生心灵窗户并让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呢?我认为剧中的这位印度小孩伊桑可算是一个幸运的宠儿,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不是遇到这位老师,恐怕伊桑这一生就这样完了,在遇到这位老师之前,他的童真、热情与天赋已被世俗无情地压制对于校方与家长来说,分数与纪律远比前者重要。太喜欢天真烂漫的伊桑了,就连他家附近的两条大狗儿都和他像亲密的朋友一样。但是,当他的调皮、活泼和纯真被校方和家长无情地剥夺后,他的眼神充满着无助和惶恐,看到这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感到心疼。
我想,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并非同样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永远不要将教育格式化!也永远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时候,与其责骂和惩罚孩子,不如多给他(她)们一些鼓励。另外,比起那些强调分数和强调纪律的世俗偏见来说,孩子们自身的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要重要得多!不要让世俗的观念摧残了可爱的孩子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