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天》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七天》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七天》有感1七天,对于我们来说,只不过是一段短短的时间而已。可你想象得到,这七天,成了一群孩子的生死噩梦吗?
最近,我读了一本感人的书——《七天》。故事情节让我潸然泪下:一辆校车在雨天掉入地洞,车里的四个孩子:白荷、健云、君顺、晓娜开始了生死探险,经过担惊受怕、饥寒交迫的七天,三个孩子被原住民发现,送回了亲人的身边,而白荷还没有出来……
不知多少次的轻轻合上书,我发现自己的脸上又沾满了泪水。好心痛啊,好像感觉心被狠狠地抓了一把,仿佛自己就是白荷一样。可如果掉入地洞的不是白荷,而是我,不管我有多么善良,在那个散发着阴冷气息的地洞里,也会动摇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念头吧。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白荷,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患难与共、赴汤蹈火、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些词语飞快地在我的脑海里掠过,它们用来形容白荷再合适不过了。可这些词语真正有多少人能配得上呢?那些所谓的朋友在危急关头时仿佛都变得陌生起来;那些天长地久的友谊在经过岁月的洗刷后肯定都灰飞烟灭;那些曾经立下的百坚不摧的'誓言也恐怕已悄然坍塌。那时,你也许会质问你原来的朋友为何要背叛自己,可当他甩下一句不关你事后扬长而去时,你心中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
我也曾感受到过这种几乎能让人肝肠寸断的痛楚。我曾经有过个最好的朋友,我跟她的关系堪比是鞋子与鞋带,她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可她竟宁可听信班里的谣言,也不相信自己最好的朋友,与我决裂。我所有的解释都只换来一个白眼与一个讥讽的嘲笑。我木然地站着,甚至连一个怨恨或痛楚的表情都做不出,而我的世界已经开始发生崩裂……
朋友,不是用来出卖的,友谊,不是用来开玩笑的。真正的朋友,应该像白荷一样患难与共。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是朋友就要手牵手,共同趟过难关。
读《七天》有感2如果问我现代中国写小说的,我喜欢谁。在我18岁的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梁晓声,那时候我渴望长大,渴望了解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岁月。如今,我想起两个人的名字。拧巴的刘震云能让人笑,平和的余华能让人哭。不到两日,无需通宵落夜,用闲时看完了购于网络的余华新作《第七天》。
按我平日阅读的速度,13万字的文字一天就能读完。也许是出于好吃的糕点要放一放不舍得一口吃完的心态,我读得比较慢。尽管读得比较慢,两天也读完了。是的,对于识字的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部读得进去的小说。甚至对于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而言,会夸言说,这样的小说我也可以写得出来。他的自信可能来源于小说所涉及到的人物故事,你几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一对应的素材。比如孤儿千里寻亲,比如女朋友卖淫男朋友负责交易,等等不一而足。唯一体现小说家艺术技巧的可能就是,用“七天”的叙述结构,用死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活着的世界。也许,你可以偷取作家的灵感,复制出比《第七天》更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你无法复制出余华一贯而有的描述灰色现实天生具有的审慎情怀,只是这一次,异于先前的作品,也许是基于主角为死去的人的叙述需要,语言颇为冷静、情感相对克制。余华在一次文字采访中说,这是他最接近于现实的一次写作,以后再有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我很庆幸,作家找到了这样一种方式,去嵌入现实,让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作品。在阅读刘震云描写的那个我不了解的农村生活时,我会发出是这样么的质疑,而对于《第七天》而言,我会自信的说,是哦,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你可以认为,小说应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我想说,也许余华有这样的'野心,这部小说是留给后世的人阅读的。在那个时候,包括弃婴行为、冤假错案、社会等级深严等小说涉及到的类似见闻,都会让当事人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他们可以通过小说了解前世现实,让人明白时间流过的痕迹。
诚如,谈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加勒比海沿岸一个家族七代人密集生活的场景。《第七天》会让我想起,也许,在我们未来故去而前往的地方,有鲜花、有温情,尽管它的名字叫死无葬身之地。作者将死后没有墓地、没有亲人关怀的死者归去地,命名为死无葬身之地。不得不说,是故意曲解了中国人一句骂人的话的字面意思,极具反讽意味。而事实是,难道它不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写实现今么?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亲身经历。70岁的老母去探望他病重中的教友。寥寥几语,病榻上已经不会说话的朋友已经眼角渗泪。医生宣布最后通牒,在医院靠注液多则7日,回家多则一日。据说,在第三人见证下清醒地分配了她几百万的财产之后,她的儿女们当日就将她接出医院,可她硬是不吃不喝熬过三日才身故。听后我不禁唏嘘,让老年人优雅的老去,难道不是儿女的一种责任么?她会在那个死无葬身之地得到属于她的温情么?似乎从这一点而言,好的小说能让人离死亡更近。
昨晚睡前,在一本散文集里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摘录如下:在一个家里,儿子守着父亲老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长大。这个过程中儿子慢慢懂得老是怎么回事。父亲在前面瞠路。父亲离开后,儿子会知道自己四十岁时该做什么,五十岁、六十岁时要考虑什么。到了七八十岁,该放下什么,去着手操劳什么。也许,这是作为中年人的我,看完《第七天》后,留下的用别人的话描述的一个注脚。仅做结尾。一千余字,比起小说凝练的文字,读后感已显啰嗦
读《七天》有感3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题记
最近,我迷上了来自马来西亚的许友彬叔叔写的悬念时空系列小说。其中一本名为《七天》的书的封面的几个字吸引了我的目光,这几个字是:累计107周位列《亚洲周刊》畅销书前十名。我用了七天看完了这本书,事实证明,《七天》名不虚传。
《七天》讲述了一个有趣又十分生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辆校车在雨天突然掉进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车上载有四个学生——善白荷、健云、晓玲和君顺。四个孩子与司机欧叔一起,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大家同舟共济,分享着仅有的食物,同时寻找出口。在这七天里他们食用了许多古代的动植物:总鳍鱼,巨型蜻蜓,大莲蓬……健云和白荷了解了他们之间恩怨的关系,化解了家族仇怨,最后,健云和欧叔找到了出口,一番争论之后,白荷留下了却发现了君顺的自私,于是有了后面与老虎哞哞相互协助,相互信任出森林的情景。
在这本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却又绝对的信任,白荷对老虎的信任,对健云的信任,都让我感到真诚。
人和动物都可以信赖对方,为什么人却不行呢?
因为太多的议论,埋下了怀疑的.种子,生根发芽,导致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表面上关系十分好,背地里却在互相捅刀子。这把刀是因为怀疑而捅的,就这样,人们之间的距离表面上只有几毫米,内心却是十万八千里,越捅越远,不可挽回。 ……此处隐藏9041个字……能将它解决;这七天,他们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家和家人;他们经历了许多绝望,他们多少次想要放弃,但是他们又再一次坚强地站了起来。
我们与他们同龄,但是我们却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的团结,我们一定会不知所措。也许,我们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七天,也许我们也应该试着去体验风霜,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长大!
读《七天》有感13都说孔子、孟子擅于造微入妙。写的文章更是惊才艳艳。在古代的思想也是惊世骇俗。但我却读不懂他们的满腹经纶,也读不懂他们满腹珠玑的书,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读我所能感受其间感情、思想的一些书。譬如许友彬所写的读物。
许友彬写的《七天》乃是我百看而不烦的一本书。这本书可以说在我的人生书橱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在这本书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和好人,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永远没有明确的黑与白。有光的地方必然会有影;有影的地方,背后便是光。七天的时间,白荷与建云涣然冰释;七天的时间,晓玲与君顺真正长大。可能,只有我们经历些什么,才能褪去身上的稚气吧!每次都昂头天外,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以为自己看清了整个世界。其实不然,当人生的挫折与痛苦联合起来打击你时,这才叫做成长,才叫现实。当白荷深陷困境,哞哞挺身而出,深厚的感情将人与虎紧紧连在一起。人与动物都如此,况且人与人之间呢?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了太多的满腹猜疑,太多的不信任。将心比心才会越来越少,隔阂才会越来越多。假设人们真心相对,时间又算得了什么,距离又有何怕呢?
《七天》这本书被曹文轩称之为“可以穿越时空的作品”这本书激起了我的挑战精神,每当我遇到困难踌躇不决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建云坚持不懈的态度,这时,我就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面对困难。他们身临绝境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值得我钦佩与学习。同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思想与大脑仿佛被它所控制,我的感情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从中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使我愈来愈喜欢挑战,不在惧怕困难。
当然,它给我带来的益处绝不止这些。它在我的学习上也起了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鞭辟入里,炳炳麟麟,不知不觉的让我在写作中养成了去末归本、精益求精的习惯,期间有很多词汇让我拔丁抽楔,收集了不少。
在文章的最后——第七天,白合回来了,是哞哞驮着回来的。大家不遑宁处的将白荷安置到医院。那天是中秋节,月亮很圆。经历了七天的磨难,大家终于都聚在了一起。设想,如果没有了大家的互帮互助、团结一心,那么结局还会是这般美好吗?
《七天》不愧是连续十七周位列的《亚洲周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许友彬叔叔写的可谓是淋漓尽致、横扫千军。竟能从一辆校车写起,直到他们在原始山洞中,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时来转运。可想而知,许友彬叔叔写的文章真的是绝妙好辞啊!
这本书之所以会成为我最喜欢翻阅的一本书是因为我喜欢读这种冒险风格的书,读这种书会让我感觉身临其境,我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主人公,跟着作者所描写的情节在书中遨游、冒险。会让我感觉到书的奥妙,和这种像是喝了杯茶就遨游世界一圈的神奇感觉。
《七天》让我懂得了只有经历了磨难和重重考验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只有经历了风霜的战士才敢在莫测的草原上奔驰;只有孤绝肃杀的的雄鹰才敢在乌云满布的天空翱翔。
这便是我最爱的文章——《七天》!
读《七天》有感14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作者几乎就像微博大V一样将这些事件进行转播和改编。
《第七天》和《活着》都是描写死亡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够买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种惨死:有跳楼死的、有被车撞而死的、有卖掉肾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还有被强拆死的。这些底层的死者死后因买不起墓地,都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够得到安息。《活着》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心,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时表达了对各种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读《七天》有感15《七天》是一本由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编著的。许友彬老师的小说将温情悬疑、幻想等元素融为一体,不但故事精彩,而且充满人性光辉,深受各地读者的喜爱。许友彬老师的其他几本小说也十分精彩,如《十月》、《消失在醒来后》、《青色的围墙》等,都是我十分喜爱的小说。
《七天》,将友情、亲情、人与动物间的情感等元素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但却散发着强烈的人性光辉。这是一个美丽的探险故事,也是一次友情的考验。我的心灵随着那条困难重重的归家之路,学习了生存的本领,收获了纯洁坚韧的友谊,感受了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黑暗中,他们的精神引领着我,指引我选择坚强,永不言败!
《七天》,用生动的语言,动情的笔触,让我拥有的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里遨游,与这群可爱、坚毅的孩子一起探险,一起渡过难关,一起逃出生天。这群孩子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友谊、担当、勇敢、意志和诺言!
白荷陷入困境,哞哞挺身相救,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使我惭愧.。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了太多太过的猜忌,有了太多的不信任,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围墙才会越筑越高。只要真心相待,时间算得了什么,距离又算得了什么。所有的借口,在真心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所有的因素,都不是不信任的借口。借口,是拿来掩饰自己的不信任的,而真心,不需要借口!
信任、友谊、亲情、坚强、诺言、团结、担当、勇敢、意志、诺言,这是《七天》教给我最珍贵的内容,也是美好人生的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